特別報導

佔中行動的反思:「民主佔領香港」運動對社會有傷害?

2014/10/06 ,

評論

Finn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Finn

Finn

政治大學哲學系,男同志,支持原住民與勞工權益。 https://www.facebook.com/withIva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可以罵我身在台灣享受自由還說出這種話。但我心目中真正的民主,是能夠容納各種聲音,而不是一昧堅持而不聆聽,甚至傷害不同立場的人。

最早的民主典範,當然不得不提到雅典的直接民主了。

直接民主是指選舉人直接投票決定政策的制度,但如今人口激增、數量龐大,大多都採用代議民主——即選出代議士來為民發聲,減少時間成本的花費。台灣社會近年來如此多的抗議聲浪,多來自於遴選出的代議士未能真實反映民意,甚至以手中權力壓迫民眾,滿足私慾所致。

當然,在社會事件上的爭議原因往往不只這點,但這點卻已能充分的解釋許多社會事件的發生。不過,民主是什麼呢?

Democracy,維基百科的解釋是:「代表著主權在民,即人(全)民做主。」字源由希臘文而來,由「人民」與「權力」組成,其意涵顯而易見。

而我也一直認為,在民主的這個選擇下,制度只是一個框架(一個政府和人民都應該極力保護的框架),制度的框架只能建構起民主的表層,同時成為保護民主精神的外殼。在框架之下,更重要的是民主精神的思考和實踐。

我們先將這個問題擱在一旁,來談談別的。

希羅多德(Herodotus)的《歷史》一書中,講到了大流士建國之初,要決定波斯帝國體制時的比較。其中,一位名叫麥伽畢蘇的人,認為「民主將會導致無知的暴民統治國家」。

先別急著翻白眼,我們該做的,是好好想想為什麼他會如此認為。

這種言論看起來似乎有點菁英主義的味道,但仔細思考這番話也不是沒有道理。我想他擔心的是「群眾容易被煽動」這件事吧。

以台灣的實例來看,紅衫軍倒扁時最終的分裂和潰敗、餿水油事件店家被要求退貨時出現的亂象、對於原燒10元硬幣優惠活動爭議群眾的反彈……由此來看,群眾的情緒實在是很容易被挑起的,尤其當損害到某方利益時(不管是真的傷害到還是自認為被傷害了),戰火往往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卻也總是不了了之,徒留社會一陣錯愕和傷害,問題並沒有因此而被解決。

但即使群眾容易被煽動,也不代表被煽動的背後訴求和目的是錯誤的。以佔中行動而言,集會遊行本身是沒有錯的,訴求本身也是沒有錯誤的,但集會遊行和佔領所消耗的成本是完全不一樣的,造成的結果也可能是大相徑庭。

但政治訴求和經濟發展何者為大?有人安於政治現狀只想好好維持生計,有人不滿政治現狀而願意放棄生計或不需擔心生計,政治與經濟是一體兩面,但這都是不同的人生追求,各自都有所考量。

前幾日看見了一篇〈給那些反對「民主佔領香港」的朋友〉,為避免各位誤會我抹黑他,我將內文重點闡述一下:敘述身為上一代典型既得利益者的作者,很年輕就有房、有車、有股票,其實只要保持沈默就可繼續享受安逸,但他認為自己應該為香港站出來發聲。文內也說明,香港也有兩派不同的觀點,但香港不應該分裂,因為社會是大家共有的。這論述很動人、很有力,對支持民主的我來說是很贊同的。但抓住我眼球的是開頭的這段話:

「民主佔領香港」運動對社會有沒有傷害?

答案肯定是有的。有人會因此承受很多的不方便、不快、甚至不幸,也是肯定的。

但我更肯定,一個沒有民主、政策長期傾斜大財團、不照顧基層的政府,受到傷害的人民必定更多,傷害也必定更大。

這段話讓我想到18世紀的英國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的功利(效益)主義哲學。

其論點是:人喜歡快樂勝於痛苦,因此我們思考時應基於利益考量,不論是生活的各個層面,甚至立法時亦然。作為一個理性的人,我們應該選擇帶來最大量快樂的行為。亦即「越多人(越大量)的幸福越是正確」。對於功利主義者來說,只要後果的價值是正面的,行為的價值就是正面的。「行為」本身沒有任何價值,他的價值應取決於「結果」的價值。

如果你還沒發現哪裡奇怪的話,容我舉一個例子。

在一艘正在下沈的小船上,有兩位乘客。一位是著名的音樂家,一位是小老百姓。這艘船現在只能承載一個乘客的重量,這時音樂家對小老百姓說:「我要是活下來,可以為民眾演奏美妙的音樂,帶來許多幸福;可是要是你推我下船,你活下來了,你卻不能帶給人們幸福。因此我現在推你下船是更有價值的。」

你現在發現這論述哪裡奇怪了吧。

但你可能會說,佔中行動的經濟損失怎麼能和殺人來比?以失去生命來比喻是真的比較嚴重一些,但其實這背後的邏輯都是一樣的。只是以我舉的例子來說,代價更高。但不代表沒有人有所損失,而且也沒有人的損失應該被視為理所當然。

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第四條曾寫道:「自由即是有權做一切無害於他人的任何事。」這是我對民主自由的最低標準。但我其實也沒辦法真正論斷佔中行為的對錯,因為這牽扯到的範圍實在太廣。到底有誰能保證一個行為真的能不傷害到他人的利益?當一個人的行為都無法如此保證,更何況是數千、數萬人。

你可以罵我身在台灣享受自由還說出這種話。但我心目中真正的民主,是能夠容納各種聲音,而不是一昧堅持而不聆聽,甚至傷害不同立場的人。

對於佔中,不論是支持方或反對方,我都是一樣的標準。而事實上,我對香港民主化,是十分支持的。只是對於一個牽扯關係如此龐大的行動,實在不是靠一派敘述就可以的啊。

再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民主的精神到底是什麼?

美國當代政治哲學家桑德爾(Michael Sandel)在2013年的TED上說了這麼一段話,我認為可以給這問題一個很好的回答:

「民主裡不需要完美的平等,但必須要的是公民們可共享的日常生活。重要的是讓不同社會背景、不同身分的人互相接觸,在日常生活中彼此相遇。因為這教導了我們如何協商,及容忍彼此間的差異,這樣我們才會關心共同的利益。」

給香港,也給台灣。

我們都期待生活可以更美好,未來可以更有希望。向民主致敬。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

專題下則文章:

佔中暴力事件的背後,隱藏著80年前國共一脈相承的「古老智慧」



佔領中環:

從歷經英國殖民到97年回歸中國,這座城市是中國最接近世界的窗口,如今,從922中大學生發起的罷課到佔領中環,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在這座中國南方的近海城市;香港和我們並不遙遠,請你和我們一起來關心此時此刻發生在香港的事,關於922香港學生罷課、關於佔領中環、關於香港的民主。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