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莹颖案嫌犯落网:为何奸杀行为多半缘于强暴谬论?

有媒体报道,6月12日,章莹颖案开庭,辩方律师称“我们承认“克里斯滕森”造成章莹颖的死亡”,不过却强调嫌犯“克里斯滕森”婚姻失败、学业失败、滥用酒精,作案时绝望抑郁,并表示章莹颖在死前遭受强奸和折磨。与此同时,章莹颖家属代理律师称:“被告未亲口承认杀人,辩方的策略是以精神问题帮嫌犯免除死刑”。

时隔两年(2017年6月9日),女学者章莹颖案终于浮出水面。虽然,案件的审理还没有最终定论。但是,基本的脉络已经厘清,属于“奸杀案”。并且,辩方律师意图通过“精神问题”帮助嫌犯免除死刑。而这也是,案件本身存在的一个“重大分歧”。

坦白讲,无论是“攻击行为”,还是“凶杀行为”,但凡和“强奸行为”关联,都会触发众多争议。当然,这主要因为,在基本的道德秩序中,“性侵犯”往往被定性为一种大忌。一般来讲,“强奸行为”已经够入刑,再加上“杀害行为”,基本上就可以称得上“罪大恶极”。

所以,在看到“克里斯滕森”将女学者章莹颖“奸杀”时,来至舆论的愤怒可谓直逼脑门儿。甚至,有不少媒体在报道的时候,直接以“令人发指”,“斩首弃尸”,“残忍暴虐”等言辞直击案件的严重性。总之,“克里斯滕森”一只脚已经走进地狱,就差审判结果的最后一推。

只是,回到案件本身上,通过“精神问题”帮助嫌犯免除死刑的策略,到底行不行?这其实更关乎“奸杀行为”的成因问题。一般来讲,“奸杀案件”都是“先奸后杀”,其实也很好理解,就是“作案者”为逃避或掩盖罪行,进行灭口的一种方式。

只可惜,“天不藏奸”,随着“刑侦技术”,“监控设备”的不断进步,“作案者”往往都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但是,对于“奸杀行为”的促成,却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成因。但是,总的来讲,“强暴谬论”算是较为核心的驱动,并且成为不少“作案者”自以为是的作案理论。

对“性现实”的歪曲理解,让很多男性误以为“女性欢迎骚扰”。通常来讲,不少男性认为,在两性关系上,女性在说“不要”的时候,并非真的意味着“不要”,而是意味着某种“调情和撒娇”。但是,这也仅限于“亲密的两性关系”上,并且还并不绝对。

只可惜,一些“作案者”在侵犯时,往往认为“被侵犯者”是快乐的,并且自己也会因为“被侵犯者”的反应,而达到最大的满足。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一些人的自我约束底线就会动摇。并且,当“被侵犯者”处于孤立无援的情境下时,就会生发恶念,酿造恶果。

只是,对于这些侵犯者而言,在生活中可能表现的还很正常。所以,往往人们在看到结果时,会表现出的“错愕”和“惊诧”。因为,“作案者”明明很正常,为何会犯下如此的行为呢?事实上,“行为和人格”往往是隐蔽的,跟人的喜好差不多,所以很难判断。并且,也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病人”才可以算是“行为异常”。一般人,只能说是“个性异常”。

然而,对女性的攻击,“色情文学”可能是触因,但并不绝对。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一个人在“原生家庭”阶段,有没有受到“约束教育”。比如“生命是个大事儿”,“不能侵犯别人”等。这些问题,有的人可能自我觉解,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需要言传身教才能形成对应的观念认知。

所以,作为父母来讲,对于孩子的“生命教育”很重要。不仅要告诉孩子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也要最大限度地让孩子尊重他(她)人的生命。总之,不能轻易的伤害生命。就如特德·邦迪(1989)在其一系列奸杀案而被处决的前夜,承认“色情文学”的毒害。抑或是一种自我开脱:“色情文学中最有破坏性的种类是性暴力”。

特德·邦迪强调,“色情文学”就像是上瘾。你不断的渴望得到某种更有破坏性的事物,这种事物给你带来更兴奋的感觉。并且,等到色情文字所能达到的极致,这时候你就会开始想:“也许真正去做会给你带来超越阅读和观看所能带来的满足和快感”。就如罗宾·摩根所言:“色情文学是理论,强奸是将其付诸实践”。

与此同时,在媒体传播中,因充斥着男性对女性的骚扰,虐待,以及胁迫的画面,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但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媒体还要尽可能地表达“惩治的后果”。只有如此,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侵犯案件的发生。总之,“侵犯行为”的产生,根本上是认知的问题。

希区柯克曾说,电视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它把“凶杀行为”带回本来的家。观看电视中的凶杀是一种很好的治疗,它能帮助消除一个的情绪和对抗。其实,也就是惊悚片和恐怖片存在的意义,除却娱乐本身,也有缓解压力等作用。但是,观看的前提是,认知上要健康。

不过,也有人认为,暴力事件的升级,多半和“媒体暴力”相关。就是,媒体在传播的时候,将暴力事件事件太过轻描淡写。不过,总体上来讲,这种相关性并不严谨。因为,作为人类本身,是有自己的判断的。于此,在作出恶行的时候,无论怎样,都难以回避事实。因为,“不能因为自己有问题,就拿别人去发泄”,这对于道德上和法理上,都是讲不通的。因此,就章莹颖案中的凶手“克里斯滕森”,偿命的可能性很大。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