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温读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清朝内画鼻烟壶的出现和发展

鼻烟壶作为鼻烟的附属品,在鼻烟传入中国之后,由中国的工匠们创造出来,并且将其发扬光大。鼻烟壶虽小,但内藏乾坤,融汇了当时诸多精湛的制作工艺。除了珐琅彩、瓷器、玛瑙、琉璃之外,今天我们讲的是一种制作过程更为特殊的鼻烟壶——内画鼻烟壶。

内画鼻烟壶的出现是在鼻烟壶制作工艺已经基本成熟之后,差不多在鼻烟传入两百年之后才流行开来。内画鼻烟壶,顾名思义便是在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壶坯之内作画,是我国反画艺术和微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根据《中国内画鼻烟壶新貌》之中记载,中国第一个内画鼻烟壶的作者是嘉庆年间的画家甘烜文。他萌生了在鼻烟壶内绘画的想法之后,就一直琢磨怎么才能将颜料绘画在光滑的内壁之上。后来甘烜文就想到用石英砂先将鼻烟壶的内壁打磨成磨砂面,然后再用颜料作画。这种工艺很快传播开来,以其精巧特殊的工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从嘉庆年间开始,内画鼻烟壶虽然并没有经历太久的历史,但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和其他的工艺作品不同,除了让我们看到了当年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的成熟,也让我们看到了清末画师的出色画技和精神面貌。

内画鼻烟壶,脱胎于道家的“壶天仙境”

甘烜文,被现代鼻烟壶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是内画鼻烟壶的创造者。他生于广东,是一位对道家思想十分有研究的画家他后期通用“一如居士、古开樵”等富有道家哲学寓意的笔名,蕴含着山野隐居的精神理想。

甘烜文为何会想到在鼻烟壶内部画上山水风景呢?这还要从道家典故“壶天”说起。

在《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之中曾有记载,东汉费长房为市掾时,曾经看见一个老翁正在市集之中卖药,他将一壶挂在街头,等到天黑闭市,便跳进壶中休息。费长房知晓这必定是为仙人,于是第二天找到这位老翁,向他询问。老翁倒也不遮遮掩掩,将他带进了壶中的世界,里面是云雾缭绕的仙宫楼台,费长房左右几十个仙侍陪伴。费长房和老翁在仙宫喝了琼浆玉露,又吃了美味佳肴,然后才从壶中出来。这就是“壶天”的故事,也是后来无数文人向往的精神家园。

壶中即为仙境,壶中自有一番天地。从道家思想上来说,壶中天地即为祖灵世界。道家追求长生或重生,而壶天仙境便是灵魂可以奔赴的新天地。

从乾隆晚年开始,清朝已经走向了下坡路,官吏腐败,人民生活萧条,文人们的政治理想收到打击,便从宗教上寻求精神寄托。甘烜文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将心中的桃花源世界描绘在鼻烟壶之内,便是对这种壶天仙境的最好表达。

内画鼻烟壶风格发展

鼻烟壶之所以能在清朝飞速发展,还要归功于雍正、乾隆两位帝王。在康熙年代,皇宫内的造办处就已经开始生产鼻烟壶。雍正和康熙都是鼻烟的爱好者,为了制作上等的鼻烟壶不计成本,搜罗各地能工巧匠。

我国的制瓷业非常发达,瓷器鼻烟壶成为鼻烟壶的第一大种类。但玻璃制造业一直到明末才传入到我国,在康乾年间,广州和博山的玻璃制造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制造工艺相对成熟,为玻璃鼻烟壶的大量生产奠定了基础。

因为皇帝的喜爱,清朝北京的玻璃鼻烟壶产量是最高的。其玻璃原料则大部分来自于博山,北京制作玻璃鼻烟壶的顶级工匠越来越多,其中佼佼者便是“辛家坯”、“勒家坯”和“袁家坯”。有了大量的坯子,文人们自然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

早期的内画鼻烟壶都是以文人画为主题,题材大多是山水之景,还有情趣高雅的历史人物,题材还是比较局限的。比如隐居南山的陶渊明、踏雪寻梅、寒江独钓……这些富有诗意的场景能让文人们有归属感,也是他们对于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探索和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更多画技娴熟的艺术家们投入了鼻烟壶的创作之中。能够用于鼻烟壶上的题材逐渐增多,除了文人画之外,还出现了具有自然情趣的鸟虫作品和书法作品。鼻烟壶在民间大受欢迎,开始出现了以人物肖像为主题的内画装饰,以民间传说、市井故事为主要题材的鼻烟壶也逐渐出现。这些更加贴近市井民众生活的鼻烟壶,颜色不再是早期的水墨色为主,而是色彩丰富鲜明,题材包罗万象。

这个时期的内画艺术家们有周乐元、叶仲三、马少宣与丁二仲人并称的“清四家”。周乐元是山水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他的鼻烟壶作品大多立意宏大,极有意境。叶仲三的文人画作品也是极为出彩,不过他对民间题材的作品也有很强的表现能力,比如百子图、桃园结义等市井居民喜闻乐见的题材,是一位很接地气的绘画艺术家。丁二仲的绘画作品缜密严谨,因为具有雕刻的底子,又擅于国画和书法,所以他的作品很见功底,入木三分。而马少宣是这四人之中名气最大的,被成为鼻烟壶内画界的毕加索。马少宣画功精湛,他的作品更加准求创新立意、图文并茂。因为绘制水平高,市面上很少有他的赝品,可以说是鼻烟壶内画史上的第一人了。

结语

内画鼻烟壶之所以珍贵,在于它不仅仅是清代工匠们制壶工艺的体现,也是当时文人画家们的创作体现。从最初高雅的文人画到后来的世俗画、肖像画,都通过这方寸间的世界,向我们展示着文人们的“壶中情怀”。

鼻烟这个舶来品的到来,在未来几百年之内,竟然可以激发出如此盛大的艺术能量。中国人将这一只小小的盛放鼻烟的小壶,创造成让世界惊叹的艺术品。这一段并不长久的历史,却凝结了诸多工匠和画师们的心血。

参考资料

朱培切,夏更起——《鼻烟壶史话》,紫金城出版社

王立夫——《中国内画艺术》,岭南美术出版社

田宝川,褚艳——《内画鼻烟壶艺术的发展及其鉴赏》

杨伯达——《鼻烟壶:烙上中国印记的夕阳舶来品》

作者  心安历史说|2019-07-10 22:06:00
阅读873 0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转载本文时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出处(百科TA说)及本页链接地址。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百度百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温读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温读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百科特约作者
63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