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微课堂 | ‘尸’与‘乇’的演变历史

古琴减字谱的右手指法中,大指向内向外的两个指法,一称劈(擘),一称托,这两个指法的减字是“尸”和“乇”。

然而,同一琴曲在琴谱上相同的部分,在早期的琴谱上标注的“尸”和“乇”与后期及现代的琴谱上相反。已故上海琴家姚丙炎先生曾明确提出,明代谱本中的“尸”和“乇”与清代相反。那么这种转变是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呢?

实际上,在明代琴谱中,擘的指法是向徽外弹出,托的指法是向身内弹入。

以《太音大全集》为例,《太音大全集》原刊于明永乐十一年,原名《太古遗音》,是明代早期琴谱之一。在《太音大全集》中,图示中的文字是“擘谱作‘尸’托谱作‘乇’甲肉相半向外出弦曰擘向内入弦曰托凡用指向身曰内曰入向徽外曰外曰出余仿此”。

明代《风宣玄品》

几乎所有的明代琴谱都是按照《太音大全集》中这种解释来解说“擘”和“托”的,但是在明代的琴谱中,也有记录错误以及个别例外现象。

同样在《太音大全集》中,对于擘和托的解释有相反的说法。在“辨指”中为“琴谱云凡大入曰擘出曰托”,这个“出入”方向的说法与书中紧接其后的图示部分中的文字描述刚好相反。再参考明代其它的琴谱,可以认定《太音大全集》中“辨指”的文字部分是有误的。

擘与托的演变

翻阅《琴曲集成》,查找“尸”和“乇”弹弦方向发生改变的情况,基本上是在清代早期康熙年间。以找到的两个谱本为例:

《德音堂琴谱》中的记述为:

尸 擘也以大指入絃向身內彈入為擘

乇 托也以大指出絃向徽外彈出為托

清代《德音堂琴谱》

《琴学正声》中的记述为:

擘 尸 大指甲肉相半,向身擘弦

托 乇 大指甲肉相半,向徽托弦,观尸、托字形字义可见矣,今谱多误

清代《琴学正声》

擘与托弹弦方向的完全转变,可以判定基本上不晚于雍正年间,以雍正年间出版的《五知斋琴谱》为例,谱中的“尸”和“乇”与明代的记谱完全相反,之后的琴谱也基本按照这种方式。

擘与托的字义

擘字,拼音为是分开;剖裂的意思,查看网络新华字典,有如下的例述:

乃擘青天而飞去。——唐·李朝威《柳毅传》

拨弹琴弦的指法。用拇指抬弦称擘。引申为弹奏。

若论弹琴擘阮,前后绝伦。——董解元《西厢记》。(擘阮谓弹琴)

《辞海》中,擘字有白居易《秦中吟》——“果擘洞庭橘”的例子。而《辞海》中的这个例子,最能描述出擘字的动作形象。试想在剥(剖)橘子的时候,大指在剖开橘子皮的动作,和弹琴时大指的此指法方向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明代“擘”这个指法,也就是现代所用的“托”的指法,与剖橘子皮的动作方向是一致的。

由此已经可以产生出一个质疑,就是“托”无论字义还是动作形态,都与“擘”的动作方向没有任何联系。反而是明谱中的“擘”的含义更符合现代所说的“托”的指法之动作形态。

托字,动作应为手心向上托捧,按明谱中的“乇”,即现代的“尸”,不同的流派动作略有差异,若在此指法弹毕时,手心略上翻,则与托字的含义有相符之处,但动作终究不会太大。

反观《琴学正声》中的记载,说“古谓之捋”。查看网络新华字典中,记述如下:

捋:用手握着条状物,顺着移动、抚摩:捋起袖子。捋桑叶。

用手轻轻摘取:捋取。

在上面的记述中,捋字的含义以及描述“捋桑叶”的动作,与明谱中的明谱中的“乇”,即现代的“尸”的指法方向,有更多的相似度,可以说比“托”字更贴切。但在《琴学正声》中,“托”字的方向释义却已经不是“捋”字的方向了,而是向徽外了。

结语

实际上在现代的说法称谓中,“托”与“(擘)劈”这两个字字义与大指的这两个动作方向,根本没有任何关联相似之处。

明代琴谱中的“擘托”(即“擘捋”),减字的“尸乇”,如果按现代的“尸乇”理解去弹,结果是相反的,弹奏中指法也不顺(古人说指法有顺逆)。包括一些组合指法,例如“历擘”,应是食指向徽外挑出音弦,大指也是向徽外擘出,方向与食指一致。此谬误自康雍之后,流传即久,琴谱流传众多。

因此我们在弹奏古曲时要充分考虑“擘、托”、“尸、乇”在琴谱当时语境下的具体状况,才可避免指法不顺的情况。

艺术欣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