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
汉语汉字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只(拼音:zhī或zhǐ),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1]。是由只、隻和衹三个不同的汉字简化而来的。
简化字“只”始见于战国文字,指事字,本义是句末语气词。
繁体字的“隻”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会意字,从又从隹,二者结合会擒获意,本义只“鸟一枚”,后引申为量词,不限于鸟。另一一个繁体字“衹”,为形声字,从衣,氏声。字义为仅仅,或指表示限于某个范围。
到了宋代,古人假借“只”表示“隻和衹”二字 [19]。现行的简化字据此,以“只”作二字的简化字之用。
(基本信息栏主要参考资料: [2]
中文名
拼    音
zhī;zhǐ
繁    体
衹;隻
部    首
五    笔
kwu
仓    颉
rc
郑    码
jovv
字    级
一级字 [1]
注    音
ㄓ;ㄓˇ
平水韵部
入声十一陌 [3]
总笔画
5
四角号码
60800
统一码
基本区 U+53EA
结    构
上下结构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古代的“只”和“衹”和“隻”是意义不同的三个字,要分开来讲。

“只(简)”字形演变图
指事字。耻翻“只”字在古文字中多用作声旁。信阳楚简“枳”肯凳字中作船协辣“A”,睡虎地秦简“枳”字中作“煮船背迎B”,马王堆帛书“轵”字中作“C”。独体用例罕见。本义即作为句末语气词使用。

隻(zhī)

会意字。商代甲骨文从又,从隹。表意偏旁又是手之象,隹是禽鸟之象。二者结合会擒获意。商代此字带有很强的图画性,鸟在上端前方,又(手)在其身下一角,手指朝向鸟。不论正写、反写、倒写,都能形象而具体地体会到捉鸟的方法与过程。西章体寻周时候,形体趋于固定,鸟头与又的朝向由可左可右基本上固定为朝左。春秋石鼓文已经由婉转匀圆的线条组成,结构与小篆基本相同。战国时字形多歧,构件又的右上方、左上方或加撇、竖为饰笔,或“又”近攴,或“又”省作“A;构件隹或作雀,或作规整的篆书(字形B),或作潦草的隶体(字形C)。现代整理汉字时,用同音替代的方法将其简化作只。或作𨾏,俗体。《说文》本义为“鸟一枚”。晋潘岳《悼亡诗三首》其一:“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引申为量词,不限于鸟。又引申指独特,与众不同。宋陆游《书志》:“读书虽复具只眼,贮酒其如无别肠。”。后世在量词义也借用“只”表示。 [19]

衹(zhǐ)

为形声字,从衣,氏声。“衣”为衣服,古时专指上衣,“氏”是古局笑洪代贵族标志宗乃嘱堡族系统的称号,亦可视作族徽或代表贵族的标志。“衹”字以有族渗键抹徽的衣服仅供少数人穿用来表示仅仅、衹有之意。宋代以后多借用“只”字表示。 [4]
由于二字都与“只”通用,故简化字一律用“只”表示。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zhǐ
语气词。
表终结或感叹。
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宋·王安石闻望之解舟》:“子来我乐只,子去悲如何!”
副词
仅仅。
Only
唐·韩愈过始兴江口感怀》:“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只这两句言语,道尽世人情态。”
只有
一直;直到。
Always
武王伐纣平话》卷中:“黄飞虎便起三万雄兵,只到朝歌至近下寨。”
西游记》第四九回:“众人只拜的望不见形影方回。”
简直。
Simply
唐·韩愈《镇州初归》:“别来杨柳街头树,摆弄春风只欲飞。”
五代·齐己《酬元员外见寄八韵》:“旧隐梦牵仍,归心只似蒸。”
相当于“就”。
明·孙梅锡《琴心记·阳关送别》:“(丑应介生)小姐,只此告别。(旦)且住。孤红快些出来。”
只此
本,本来。
Originally
唐·薛能游嘉州后溪》:“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只合
代词
这;此。
This
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变文》:“金殿乍闻皆失色,只言知了尽悲伤,咸贺有于能平正,也被无常暗取将。”
助词
着。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摺:“这幞头呵,除下来与你戴只;这罗襕呵,脱下来与你穿只。”
动词
做。
Do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摺:“相公到此只甚?”
名词
通“咫”。
唐·钱起《江行无题》诗之六九:“只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Zhǐ)姓。
zhī
名词
鸟一只。
《说文·隹部》:“只,鸟一枚也。”
形容词
指一个。
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事踪笔迹,皆可推校。”
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只言片语
单,单独。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四:“今世男子初入学,多用五岁或七岁,盖俗有男忌双女忌只之说。”
形单影只
量词
禽鸟等计数词
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
五代·齐己《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诗之二:“春残相忆荆江岸,一只杜鹃头上啼。”
一只
参考资料: [5]

古籍解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三】【只部】只(简)诸氏切
语巳词也。从口,象气下引之形。凡只之属皆从只。 [6]
【卷四】【隹部】只(隻)之石切
鸟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只,二隹曰双。 [7]
【卷十三】【糸部】只(衹)他礼切
帛丹黄色。从糸是声。只,缇或从氏。 [8]

说文解字注

  • 【卷三】【只部】只(简)
语巳䛐也。
巳,止也。矣只皆语止之词。《庸风》: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是也。亦借为是字。《小雅》:乐只君子。笺云:只之言是也。《王风》:其乐只且。笺云:其且乐此而已。按以此释只,与《小雅》《笺》同。宋人诗用只为只字,但也。今人仍之,读如只。
从口,象气下引之形。
语止则气下引也。诸氏切。十六部。 [9]
  • 【卷四】【隹部】只(隻)
鸟一枚也。
《双下》曰:隹二枚也。隹鸟统言不别耳。
从又持隹。持一隹曰只,持二隹曰双。
依《韵会》订。造字之意,只与双皆谓在手者,旣乃泛谓耳。之石切。古音在五部。按此字次第当在(⿰(⿱林隹)攵)隿以下。 [10]
  • 【卷十三】【糸部】只(衹)
帛丹黄色也。
谓丹而黄也。下文云:縓,帛赤黄色。丹与赤不同者,丹者如丹沙,与赤异,其分甚微。故郑注草人曰:赤缇,縓色也。酒正五齐,四曰缇齐。注曰:缇者,成而红赤,若今下酒矣。按红赤者,赤而白。缇齐不纯赤,故谓之红赤。缇齐俗作醍,见礼运。
从糸。是声。
他礼切。十六部。
缇,或作只。
从衣,氏声也。古氏与是同用,故是声亦从氏声。此篆与衣部袛裯之袛大别,其义则彼训短衣,其音则氐声在十五部,氏声在十六部也。按唐石经周易只旣平,诗只搅我心,亦只以异,左传只见疏也,论语亦只以异,以及凡训适之字皆从衣氏,葢有所受之矣。张参五经文字、经典字画之砥柱也。衣部曰:只,止移切,适也。广韵本孙愐唐韵曰:只,章移切,适也。玉篇衣部亦曰。只之移切。适也。旧字相承可据如是。至集韵云:祇,章移切,适也。始从示。然恐转写转刊之误耳。至类篇则只祇二文皆训适,至韵会而从示之祇训适矣,此其递譌之原委也。只之训适,以其音同在十六部而得其义。凡古语䛐皆取诸字音,不取字本义,皆叚借之法也。考毛公我行其野传曰:只,适也。郑何人斯笺,论语注曰:只、适也。服虔左传襄卄九年解云:只,适也。王弼注坎卦曰:只,辞也。颜师古窦婴传注曰:只,适也。此古字古言之存者章章也。自宋以来刊版之书多不省照,衣改从示者不少,学者所宜订正。钱氏大昕飬新录乃云:说文无只字。五经文字承玉篇之误,未免千虑一失耳。只譌祇,俗又作秖。唐人诗文用之,读如支。今则改用只,读如质。此古今推移之变也。若史记韩安国传云,禔取辱耳。此用只之同音字。如周易只旣平,他家作禔而异其义,要是同音。○颜元孙干禄字书石本祇秖注云:上神祇,巨移反。下适秖,章移反。是则秖字起於唐初,葢六朝俗字。 [11]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 只(简)·康熙笔画:5 ·部外笔画:2
《唐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𠀤音纸。《说文》:语已词也。《诗·鄘风》: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左传·襄二十七年》:诸侯归晋之德只。
又《诗·王风》:其乐只且。笺:言其自乐此而已。
又《小雅》:乐只君子。笺:只之言是也。
又姓。《正字通》:明有只好仁。
又《广韵》《集韵》章移切。《韵会》支移切,𠀤音支。《广韵》专辞。
又《五音集韵》之日切,音质。本之尔切,无质音,今读若质,俗音新增。
又《韵会小补》:章忍切,音轸,引《集韵》云:只通作轵,庄子大宗师,而奚来为轵。○按《集韵》轵注,𠀤无只通作轵之明文,虽字义相同,实非一字,《韵会》小补非。
又杨氏《转注古音》引《楚辞·大招》,白日昭只。只读作馨,语馀声。本作𠷓,省作只。○按𠷓、只二字,诸韵书皆分载,音切各别,只𠀤无馨音,杨氏说非。 《集韵》亦作𠮡。 [12]
【戌集中】【隹部】 只(隻)·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2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之石切,音炙。《说文》:鸟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只,持二隹曰双。《玉篇》:奇也。《增韵》:物单曰只。《後汉·方术传》:得一只舄。《𥡆天子传》:载玉萬只。
又《列子·力命篇》:多偶,自专,乗权,只立,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 [13]
【申集下】【衣部】 只(衹)·康熙笔画:10 ·部外笔画:4
《唐韵》巨支切《集韵》翘移切,𠀤音岐。《广韵》只衼,尼法衣。《类篇》𧛣裟谓之只衼。
又《类篇》章移切,音支。适也。《前汉·窦婴传》只加怼自明扬主之过。师古曰:其字从衣。
又土礼切,同缇。帛丹黄色也。 [14]

书法字形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字形对比图

书写演示

只字书写笔画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15]

音韵集汇

播报
编辑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开口呼
全清
章移切/之尔切
tɕje
上声
开口呼
全清
诸氏切/章移切
tɕje
只(隻)
入声
开口呼
全清
之石切
tɕjɛk
集韵
平声
开口呼
全清
章移切
ʨiɛ
上声
开口呼
全清
掌氏切
ʨiɛ
只(隻)
入声
开口呼
全清
之召 (石)切
ʨiæk
韵略
上声
诸氏切
只(隻)
入声
之石切
增韵
上声
诸氏切
入声
职日切
只(隻)
入声
之石切
中原音韵
入声作上声
齐微
全清
tʂi
只(隻)
入声作上声
齐微
全清
tʂi
中州音韵
入声作上声
齐微
张耻切
只(隻)
入声作上声
齐微
张耻切
洪武正韵
上声
二纸
全清
诸氏切
tʃie
入声
二质
全清
职日切
tʃiət
只(隻)
入声
全清
之石切
tʃiək
分韵撮要
阴上
第三几纪记
阴入
第八宾禀嫔𤲃
只(隻)
阴入
第七英影应益
(音韵资料来源: [16-17]

方言集汇

播报
编辑
◎ 赣语:dhæk5 一只;dhet5 只要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t7 [宝安腔] zit7 zi3 [海陆腔] zhi3 zhit7 [客语拼音字汇] zi3 zid5 [梅县腔] zhit7 [东莞腔] zi3 [客英字典] zhit7 zit7 [台湾四县腔] zih3 tsiit7 [陆丰腔] zhit7
◎ 粤语:zek3 zi2
◎ 潮州话:zi2 di2 ziah4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