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ù]
汉语文字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去(拼音:qù)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6]。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人离开住处的样子,本义指离开、离去。后用为使动,表示使离开、使离去。“去”又由离开引申为距离。“去”也指过去的时间,作修饰语。在现代汉语中,“去”也常用于表示前往。去又指汉语四声之一,作名词用。 [15-16]
中文名
[2]
拼    音
部    首
土、厶
五    笔
FCU [2]
仓    颉
GI [2]
郑    码
BZS [2]
笔    顺
横、竖、横、撇折、点
字    级
一级(编号:0204) [6]
平水韵
去声六御、上声六语 [3]
总笔画
6(部首3,部首外3)
笔顺编号
12154
四角号码
4073₂
统一码
U+53BB [2]
造字法
会意字
字形结构
上下结构
注音字母
ㄑㄩˋ
异体字
厺、㚎、弆、𠫟、𠫥、𠬑

字源演变

播报
编辑
“去”的字形演变过程(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1]
关于“去”的构意,过去学者们的见解并记誉促不一致。如说“去”是一种敞口的器皿,用于盛饭。裘锡圭先生在其《文字学概要》里认为:“去,从大,从口,是‘呿’的初文。意思是张口。”后来人们的认知渐趋一致,即认为该字形表现了一个人离开某处之状。甲骨文(图1)中的“去”,上面像一个正面的人,人的腿下有一个“口”形体,表示某种出口,整个字表示人从这里离开,字义则正是《说文解字》所说的“人相违”。 [14-15]
金文的形体结构与甲骨文基本一致,上面像人,下面为口,表示离开某处。“去”字上部的“大”形,在战国楚系文字里中,中竖断开,成为上下相叠的两个“人”形,这在秦简及西汉马王堆、银雀山简帛中都有表现,但没有流传下来。小篆的形体想鸦基于甲骨文、金文,只是“口”字变成了不封口的“凵”,隶书因此而写作“厶”。此外,有的隶书中上部的“大”讹变为“土”字,为秦后隶变的主故婚颈流形式。 [1] [15]
“去”的本义是离开的意思。人离开某地称之为“去”。例如《诗经·大雅·生民》中说:“鸟乃去矣,后稷呱矣。”是说鸟飞走了,后稷哇哇地哭。现代汉语中的“去”更多地表示“到、往”的意思,例如说“去学校”“去四川”,是到学校、到四川的意思,而不是离开学校、离开四川的意思。其实“去”表示“离开”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也还可以找到一些例证,如“去世”(离开人世)、“去职”(离开了原来的职务)等。“去”表示到、往含义在古汉语中也存在,只是产生时间稍晚。 [15-16]
“去”的意义之所以会有相反的演变,是因为它们既有放颈故相反的一面,也有相通的一面。走向哪里,必须离开原来所在地。离开原来所在地之后,也必须走向一个新的地方,否则就离不开原处。所以这一行动关少嚷壳联着两个地方:对原处所来说是离开,对新处所来说是钻探酷放走向。行动是一个,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看则是两个意思:古代是从原处所着眼的,就是离开;现代是从新处所着眼的,就是走向。古今着眼充体您点变了,意义也就好像相反了。 [17]
做“离开”讲的“去”,活用作使动词,就表示“使……离开”的意思。“去皮”就是使皮离开肉,“去火”就是使火气(中医术语)离开人身,“去污粉”中的“去污”就是使污垢离开器皿。这样“去”就又引申出了“去掉”“除去”的意思;因为使之离开当然就是去掉、纸体除去。 [15-16]
“去”由本义可以引申表示距离,《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这是说舜所在的东夷与文王所在的西岐,两地之间的距离有千余里,但他们作为圣人的所作所为是一样的。这是指空间上的距离。也可指时间上的距离。《孟子·公孙丑上》:“纣之去武丁未久也。”纣与武丁都是殷商的天子,在时间上距离不久。现代汉语也有“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之类的说法。 [17]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动词
离开
go away;
leave
《尚书·胤征》:“伊尹去亳适夏。”
唐·韩愈《剥啄行》:“剥剥啄啄,有客至门。我不出应,客去而嗔。”
蒋光慈《昨夜里梦入天国》诗:“我的心灵已染遍人间的痛迹了,愿长此逗留而不去。”
去国;去世;去职;去留
除掉;减掉
remove;
wipe off
《易·系辞下》:“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宋·戴埴《鼠璞·性善恶》:“孟子之学,澄其清而滓自去;荀子之学,去其滓而水自清。”
巴金《家》四:“她懒洋洋地站起来,拨了灯芯,又把灯花去掉。”
去暑;去疾;去皮;掐头去尾
距离;相差
be apart from;
be at a distance of
《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梁丘在曹·邾之间,去齐八百里。”
宋·梅尧臣《刑部厅海棠见赠依韵答永叔》之一:“彭祖与颜回,相去犹瞬息。”
沈从文《过岭者》:“那地方已去大路约三里,大路旁数日来每日可发生的游击战,却从不扰乱到这方面来。”
从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go
南朝宋·宗炳《明佛论》:“今自抚踵至顶以去陵虚,心往而勿已,则四方上下,皆无穷也。”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的家庭》:“我四五岁时,还曾回到黄罗寨乡下去那个坟前磕过头。”
去向;去处
失掉;损失
lose
《史记·李斯列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后汉书·逸民传·梁鸿》:“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清·周亮工《书影》卷一:“郡县守巡各至,问所失,吏部曰:‘吾家无一物,独去破毡具一床耳。’”
大势已去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
刘宝瑞等《活动之家》:“我去一个开车的,你来提醒我。”
婉辞,指人死亡
die
晋·陶潜《杂诗》之三:“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巴金《家》六:“父亲去了,把这一房的责任放在他的肩上。”
何士光《种苞谷的老人》一:“他病了,病得很厉害……人们来看望他,都以为他要去了。”
用在动词性词语前,表示要做某事
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里翠煌,独骑啼乌上天去。”
明·汪廷讷《狮吼记·闹祠》:“你起去,待我打这不明白的东西。”
艾青《太阳的话》:“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用在动词性词语后,表示去的目的
茹志娟《百合花》:“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
用在动词性词语(或介词短语)与另一个动词性词语之间,表示前者是后者的方式,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铁凝《哦,香雪》:“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
杨绛《老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趋向动词。用在另一个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
拿去;捎去
趋向动词。用在另一个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含有失去的意思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
陆定一《老山界》:“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
〈方言〉用在某些形容词后,表示程度深(“去”重读)
老舍《试验田》:“这群小鬼的严肃劲儿可大了去啦!”
形容词
过去了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
last;
past
南朝梁·吴均《与顾章书》:“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唐·韩愈《进〈顺宗实录〉表状》:“去八年十一月,臣在史职。”
去年;去日;去秋
名词
去声。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普通话声调的第四声。普通话去声是降调
明·王鏊《震泽长语·音韵》:“凡宫为上平,商为下平,角为入,征为上,羽为去。”
王力《汉语音韵学》第一编第一章:“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
动词
收藏
《史记·周本纪》:“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
《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卿今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不祥?”裴松之注:“古语以藏为去。”
疾走;一说通“驱”
drive out;
expel
《左传·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7]《汉语大字典》 [8]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五】【去部】丘据切(qù)
去,人相违也,从大𠙴声,凡去之属皆从去。 [9]

说文解字注

“去,人相违也”注:违,离也。人离故从大,大者,人也。
“从大,𠙴声”注:丘据切,五部。 [10]

广韵

羌举切,上语溪 ‖ 去声鱼部(qù)
去,除也。《说文》从大、凵也。羌举切。又丘据切。五。
【校释】凵:原讹作“口”,据《说文》改。
丘倨切,去御溪 ‖ 去声鱼部(qù)
去,离也。又却吕切。 [11]

康熙字典

【子集下】【厶部】 去;部外笔画:3
《唐韵》《集韵》《韵会》并丘据切,墟去声。《说文》:人相违也。《广韵》:离也。《增韵》:来去,离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史记·庄助传》:汲黯招之不来,麾之不去。
又弃也。《后汉·申屠刚传》: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又《唐韵》羌举切。《集韵》《韵会》口举切。《正韵》丘举切,墟上声。《集韵》彻也。
又藏也。《前汉·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注:去,收藏也。
又《集韵》或作弆。《前汉·陈遵传》:遵善书,与人尺牍,皆藏弆以为荣。注:弆,亦藏也。
又《韵会》《正韵》并丘於切,音墟。疾走。《正字通》:同驱。《诗·小雅》:鸟鼠攸去,君子攸芋。《左传·僖十五年》:秦伯伐晋。卜之,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馀,获其雄狐。 [2] [4]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去”的笔顺
“土”宽“厶”窄。“土”,竖在竖中线,两横上短下长,长横在横中线下侧。“厶”,居下居中,㇜(撇折)从竖中线起笔。 [12]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上声
八语
开口呼
次清
羌举切/却吕切
kʰjo
去声
九御
开口呼
次清
近(丘)倨切
kʰjo
集韵
平声
九鱼
合口呼
次清
丘于切
kʰiɔ
上声
八语
合口呼
次清
口举切
kʰiɔ
上声
八语
合口呼
全清
苟许切
kiɔ
去声
九御
合口呼
次清
丘据切
kʰiɔ
礼部韵略
上声
口举切
去声
丘据切
增韵
平声
丘于切
平声
亏于切
上声
丘举切
上声
居许切
去声
丘据切
中原音韵
上声
鱼模
撮口呼
次清
kʼiu
去声
鱼模
撮口呼
次清
kʼiu
中州音韵
上声
鱼模
叶区上声
去声
鱼模
区遇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四鱼
次清
丘于切
k‘y
上声
四语
全清
居许切
ky
上声
四语
次清
丘举切
k‘y
去声
四御
全清
区遇切
k’y
分韵撮要
阴去
第四诸主著
(参考资料:汉典 [5]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i̯ab
先秦
王力系统
ǐa
先秦
董同龢系统
jaɡ
先秦
周法高系统
jaɣ
先秦
李方桂系统
kh
jagx
两汉
东汉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jwo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i̯wo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ǐo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jo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io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kh
jwo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ǐo
(参考资料:汉典 [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tɕʰy
51
去声
“除去”“离去”文读
tɕʰi
51
去声
“除去”“离去”白读
kʰɤ
51
去声
“离去”旧读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tɕʰy
21
去声
除去;“离去” 文读
tɕʰi
21
去声
“离去”白读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tɕʰy
55
去声
除去;“离去” 文读
tɕʰi
55
去声
“离去”白读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tɕʰy
35
去声
文读
kʰɯ
35
去声
白读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tɕʰy
13
去声
除去;“离去” 文读
tɕʰi
13
去声
“离去”白读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tɕʰy
5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tɕʰy
55
去声
除去;“离去” 文读
kʰəi
55
去声
“离去”白读
晋语
太原
tɕʰy
45
去声
除去;“离去” 文读
kʰəʔ
54
阳入
“离去”白读
吴语
苏州
tɕʰy
412
阴去
文读
tɕʰi
412
阴去
白读
吴语
温州
tɕʰy
42
阴去
文读
kʰei
42
阴去
白读
kʰe
42
阴去
白读
湘语
长沙
tɕʰy
45
阴去
文读
kʰɤ
45
阴去
白读
湘语
双峰
tʰy
35
阴去
文读
tɕʰi
35
阴去
白读
赣语
南昌
tɕʰiɛ
213
上声
客家话
梅县
kʰi
52
去声
文读
hi
52
去声
白读
粤语
广州
høy
33
阴去
粤语
阳江
hei
24
阴去
闽语(闽南片)
厦门
kʰu
11
阴去
文读
kʰi
11
阴去
白读
闽语(闽南片)
潮州
kʰɯ
213
阴去
闽语(闽东片)
福州
kʰøy
213
阴去
文读
kʰɔ
213
阴去
白读
闽语(闽北片)
建瓯
kʰy
22
阴去
文读
kʰɔ
22
阴去
白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3]、汉典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