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án]
汉语文字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全(拼音:quán )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全的本义当与玉有关,指完好的、纯粹的玉,引申指完整,全体,整个的。又引申为完好无缺、完备、齐全、保全和纯一、纯粹。由完好义引申为病愈,后来写作“痊”。由纯粹义引申,特指纯色玉。由完备、齐全义引申为副词义完全、都。 [2]
(基本信息主要来源:《新华写字字典 第2版》 [3]、汉典网 [4]
中文名
拼    音
quán
部    首
人(入)
五    笔
WGF(86、98)
仓    颉
MOG
郑    码
ODC
笔    顺
撇、捺、横、横、竖、横
字    级
一级(0485) [1]
平水韵
下平声·一先 [5]
注音字母
ㄑㄩㄢˊ
总笔画
2+4
造字法
会意字(存疑)
结    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笔顺编号
341121
统一码
5168
四角码
8010₄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全”字战国时代写作“全奔局备颂(图3、4)”或“㒰(图1、2)”,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全”字有两种写船体愉法:一写作“㒰(图5)”,许迎巩慎释为:“完也,从人,从工。”段玉裁注:从工者,如巧者之制造必完好也。”二写作“全(图6)”,许慎释为:“篆文仝,从玉,纯玉曰全。”段玉裁注:“篆当是籀之误,仝全皆从人,不必先古后篆也。今字皆从籀,而以仝为同字。”籀即籀文,是汉字的一种字体,体雅一名大篆。夜漏希段玉裁用历史的观点去审察汉字的形体变化,指出“篆”是跨乐阀“籀”之误,这就说明战国时代的“全”是从玉,不是从工。与高明《古文字类编》中所列的战国时代的“全”都是从玉相合。
“全”字,按六书分析是个从人从玉的会意字,其结构含义,有人认为,“全”字从入从玉,表示内府所珍藏之良玉。在上古汉语里,“入”和“内”是同义词,二字可以互训。《说文》:“入,内也”“内,入也。”段玉裁对“内”字的注释引《周礼》注云:“职内主入也,内府主良货贿藏在内者。”“玉”被视为珍藏之宝,结交的信符,佩带的装饰物,在上古文献中都有详细的记榜辩婶载。例如《礼记·曲礼》:“君无故,玉不去身。”孔颖达正义:“玉,谓佩玉也。”天子是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所用之玉,理所当然是最精致、最完美的良玉,所以《周礼·考工记·玉人》记载说“天子用全”。这个“全”是经过工匠精心雕琢出来的完美无瑕的玉,所以“全”又引申为“纯”“纯悴”之义。纯玉是完美无瑕的,所以《说文》释:“全,完也。”这是“全”的引申义,“凳夜章完整”“齐备”等义都是由“纯玉”这一本义引申出来的。
战国中期,楚国文字常把上部“人”形右笔向下拉长,并多向内里回转(图4),秦兼并天下前后,在楚地的秦简及汉初帛书都承袭这种形式(图7、9)。秦简字又把中竖上端向右折(图7),接通或接近向内里回转的右侧长画,与秦简“金”字形近,也许这就是受了“金”字同化。汉隶(图8-12)主流写法是延伸《说文》小篆从王的形式。楷书旧字形上部据《说文》写作“入”,新字形从俗,从便,改作“人”形。 [2] [6]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纯色玉。
《周礼·考工记·玉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
(Quán)古州名。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
(Quán) 姓氏用字,参看“全姓”。
形容词
完备;齐备;完整;不缺少
complete;perfect
《周礼·考工记·弓人》:“得此六材之全,然后可以为良。”
《荀子·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全称;全面;齐全;周全;求全责备
整个的;完整的。与“部分”相对。
whole;entire
《战国策·燕策一》:“秦、赵相弊,而王以全燕制其后。”
全程;全国;全体;全民;全部;
全班;全校;全年;全天;全神贯注
动词
满。
晋·左思《吴都赋》:“穷性极形,盈虚自然,蚌蛤珠胎,与月亏全。”
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
保全;使完整不残缺。
preserve
《孙子·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其夫半喜半疑;喜的是得银解救,全了三命。”
成全;两全其美
成全;帮助别人达到目的。
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天下之壮观,王者之丕业,不可贬也。愿陛下全之。”
病愈。后作“”。
recover
《周礼·天官·医师》:“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
通“”。蜷伏。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不功(攻)齐,全于介(界)。”
副词
都,全都。总括全部。表示所指范围内无一例外。
wholly
巴金《探索集·世界语》:“书不多,买得到的全读了。”
都,全都。表示程度上百分之百地。相当于“完全”。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在作孩子的时代,原本也不是个全不知自重的小孩子。”
全新
很,非常。
唐·杜甫《南邻》诗:“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7]《汉语大字典》 [8]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五下】【入部】疾缘切(quán)
(㒰)完也。从入从工。
全,篆文㒰从玉,纯玉曰全。
𠓳,古文㒰。
【注释】①从入从工:谭焯《〈说文〉仝从入从工、重文全从玉说》:“入,内也;工即玉也。”“取玉在石内而本质独全之意。” [9]

说文解字注

“(㒰)完也”注:《宀部》曰:“完,全也。”是为转注。
“从入,从工”注:从工者,如巧者之制造,必完好也。疾缘切,十四部。
“(全)篆文㒰,从王”注:按,篆当是籀之误。仝、全皆从入,不必先古后篆也。今字皆从籀,而以仝为同字。
“纯玉曰全”注:《考工记·玉人》云:“天子用全。”大郑云:“全,纯色也。”许《玉部》云:“全,纯玉也。”后郑《周礼注》同许。按,云“纯玉曰全”者,引经说此字从玉之意。
“(𠓳)古文㒰”注:按,下体未宷其所从。《汗简》作□,《古文四声韵》载《王庶子碑》亦作□,疑近是。 [10]

广韵

疾缘切,平仙从 ‖全声元3部(quán)
全,完也。具也。又姓,吴有大司马全琮。疾缘切。七。 [11]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入部】 全;部外笔画:4
古文:𠓴
《唐韵》疾缘切。《集韵》《韵会》从缘切。《正韵》才缘切。并音泉。《说文》:完也。《玉篇》:具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之事,天子用全。注:纯用玉也。
又姓。《韵会》:吴有大司马全琮。
又《韵会》:州名。汉零陵郡,晋置全州。 [12]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4]

书写提示

“全”字书写演示
“人”宽“王”窄。撇从竖中线上端起笔,撇尖过横中线,捺从撇上端起笔,捺脚落在横中线,撇、捺罩住“王”。“王”,三横长短不一,间距相等,首笔横在横中线下侧,竖笔在竖中线。 [3]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dzʰ
i̯wan
王力系统
d
ǐwan
董同龢系统
dzʰ
juæn
周法高系统
dz
jiwan
李方桂系统
dz
juan
西汉
东汉
jian
j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jiwɑn
北魏后期北齐
山先仙
jiwɑn
齐梁陈北周隋
山先仙
jiwɑn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dzʰ
i̯wɛn
拟音/王力系统
dz
ǐwɛn
拟音/董同龢系统
dzʰ
juæn
拟音/周法高系统
dz
iuæn
拟音/李方桂系统
dz
jwän
拟音/陈新雄系统
dzʰ
ǐuɛn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3]

韵书集成

韵书名称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韵部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二仙
合口呼
三等
全浊
疾缘切
dzʰjuæn
集韵
仝(全)
平声
下平二𠑗
合口呼
三等
全浊
从缘切
dziuæn
礼部韵略
平声
才缘切
增韵
平声
才缘切
中原音韵
阳平
先天
次清
tsʼiuɛn
中州音韵
平声
先天
才宣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一先
全浊
才缘切
dz‘yen
分韵撮要
阳平
第十三鸳婉怨乙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tɕʰyan
35
阳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tɕʰyæ̃
42
阳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tsʰuæ̃
24
阳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tɕʰyɛn
213
阳平
文读
tɕʰiɛn
213
阳平
白读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tɕʰyɛn
21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tɕʰyĩ
55
阳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tɕʰyẽ
34
阳平
晋语
太原
tɕʰye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ziɪ
24
阳平
吴语
温州
jy
31
阳平
湘语
长沙
tɕiẽ
13
阳平
湘语
双峰
dzuĩ
13
阳平
赣语
南昌
tɕʰyɔn
24
阳平
客家话
梅县
tsʰan
11
阳平
粤语
广州
tʃʰyn
21
阳平
粤语
阳江
tʃʰin
43
阳平
闽语(闽南片)
厦门
tsuan
24
阳平
文读
tsŋ
24
阳平
白读
闽语(闽南片)
潮州
tsʰueŋ
55
阳平
文读
tsɯŋ
55
阳平
白读
闽语(闽东片)
福州
tsuɔŋ
52
阳平
闽语(闽北片)
建瓯
tsyɪŋ
22
阴去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4]、汉典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