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èi]
汉语文字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位(拼音:wèi),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2]。“位”在甲骨文中与“立”同形,模拟人正面站立的样子。后来在“立”的基础上加“人(亻)”分化出“位”字。“位”的本义一般认为是人所站立的地方,特指朝廷中群臣的列位;又引申为人或其他事物所处的地方,即位置。由群臣的列位引申为爵次、等列,又引申为官爵、职务、职位、地位等。“位”又可用作量词,用于指人。 [3]
中文名
拼    音
wèi
部    首
[5]
五    笔
WUG [1]
仓    颉
OYT [1]
郑    码
NSU [1]
笔    顺
撇、竖、点、横、点、撇、横
字    级
一级(编号:0784) [2]
平水韵
去声·四寘 [4]
总笔画数
2+5
四角号码
2021₈ [1]
统一码
4F4D [1]
造字法
会意字
字形结构
合体字,左右结构
注音字母
ㄨㄟˋ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 [3]
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位”和“立”字形相同淋元轿。图1是甲骨文,上部是一个人正白定拒面站立的形态,站立的下方是一条横线,这条横线表示人站立的位置;属指事字。这一字形即可读为lì,表示“站立”,动词;又可读作wèi,表示“位寒验微谜置”,名词。后人将这个一身二任的字分成了两个字:“立”用作动词,表示站立;“位”用作名词,表示所在地地方。分化的早期形式是增加声旁“胃”(图3);后来是新增意符“人”(图4),这一写法一直延续到现代。从“人”,表示这个位置是人所站立的。 [3] [15]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位”本指朝廷中群臣的位列,而在上古时代,君臣在朝廷上都是站立在他所应占据的位置上的。应当说明,这种按照人们的不同身份地位而确定各自特定站位的制度并不仅限于明堂之上,而是全面贯彻于古代各种祭祀、典礼、朝会等比较重要的场合。显然,既然人们总是站在他应在的位置上,“位”字以“立”为表义符号也就非常自然了。
从“位列”意义中人所占位置的含义,“位”可引申泛指判篮一般的人、物所占所在的地方,“铺位”“舱位”“席位”乃至“座位”之“位套姜船”,都是这种引申的用法。
由朝廷中群臣的列位引申,“位”又指爵次、等列,又引申为官爵、职罪体愉务、职位、地位等。人的职位可以最充分地显示人的社会地位,出于同样的思维逻辑,表示“职位”的“位”又可以演化为一个表敬的人垫促称量词,如“诸位”兰局局“列位”“各位”等等。 [15]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wèi
名词
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place;location
《尚书·召诰》:“越三日庚戍,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
《周礼·天官·冢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
部位;到位;座位;各就各位
人在某一社会领域所处的位置。
post;position
《诗经·小雅·小明》:“靖共尔位,正直是与。”
《吕氏春秋·劝学》:“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
职位;岗位;名位
特指朝廷中群臣的位列。
place
《国语·周语上》:“大夫、士日恪位着以儆其官。”
《孟子·离娄下》:“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跄阶而相揖也。”
《礼记·燕义》:“别其等,正其位。”
爵次;等列。
《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四日禄位,以驭其士。”
《孟子·万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天子或王侯的统治地位。
throne
《公羊传·文公九年》:“即位矣,而未称王也。未称王,何以知其即位?以诸侯之踰年即位,亦知天子之踰年即位也。”
《宋史·太祖纪三》:“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
即位;篡位;让位;在位
元代称皇室成员。
《元史·本纪二·太宗》:“耶律楚材言非便,遂命各位止设达鲁花赤,朝廷置官吏收其租颁之。”
古代祭祀神鬼所设立的牌位。
《国语‧楚语下》:“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
唐·韩愈《太原郡公神道碑文》:“上罢朝三日,为位以哭。”
数位,一个数中每个数码所占的位置。
digit
个位;十位;百位
动词
使占据其应有的位置。
occupy (a place)
《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授予职位。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齐王曰:‘善。’即位之(指甘茂)上卿而处之。”
量词
用于个体的人(含敬意)。
《水浒传》第十九回:“弟有片言,不知众位肯依我么?”
诸位;各位
用于称物。
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四:“但令每舶回帆入口,必购夷炮数位或十余位。”
用于算术上的数位。一个数有几个数码就是几位数(小数点后分开记)。
三位数
用于表示人或事物的地位(多跟序数词搭配)。
precedence
排名第三位。
动词
同“立”。站立。
stand
《周礼·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
通“莅”。到,临。
《战国策·韩策三》:“今王位正……贵贱不相事,各得其位,辐凑以事其上。”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7]《汉语大字典》 [6]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八】【人部】于备切(wèi)
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从人、立。 [8]

说文解字注

列中庭之左右。当作𠂇又。
谓之位。“庭”当作“廷”。字之误也。廴部曰:“廷,朝中也。”《释宫》曰:“中庭之左右谓之位。”郭云:群臣之列位也。《周语》注亦曰“中廷之左右曰位。”按,中廷犹言廷中,古者朝不屋,无堂阶,故谓之朝廷。朝士掌外朝之位: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面三槐,三公位焉。司士,掌治朝之位。王南乡,三公北面东上,孤东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王族故虎士在路门之右,南面东上,大仆、大右、大仆从者在路门之左,南面西上,虽有北面南面之臣,皆以左右约举之。《左传》云:“有位于朝是也。”引伸之,凡人所处皆曰位。
从人立。会意。于僃切,十五部。按,《小宗伯》“掌神位”,故书“位”作“立”,古文《春秋》“公即位”为“公即立”。古者立位同字,盖古音十五部,与八部多合韵。 [9]

广韵

于愧切,去至匣 ‖ 立声内1部(wèi)
位,正也。列也。莅也。中庭之左右謂之位。于愧切。一。 [11]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位;康熙笔画:7;部外笔画:5
《广韵》于愧切。《集韵》于累切。《韵会》喻累切。《正韵》于位切,並音壝。《说文》:列中庭之左右曰位。《广韵》:正也。《易·系辞》:圣人之大宝曰位。《周礼·天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
又凡所坐立者,皆曰位。《礼·曲礼》:揖人,必违其位。注:出位而揖,礼以变为敬也。
又所也。《论语》:君子思不出其位。朱注:范氏曰:物各得其所,而天下之理得矣。
又姓。明位安。
又高丽人呼相似为位。见《三国志》。
本作〔⿰亻𡗓〕。俗作位。 [10]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1]

书写提示

“亻”窄“立”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立”高。“亻”,两笔在横中线上方相接。“立”,上横略短,起笔于竖中线左侧,在横中线上方;第三笔点写在竖中线;撇起笔于横中线上侧;末笔长横从“亻”下侧起笔。 [5]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ɡ
i̯wæd
王力系统
ɣ
ǐwəi
董同龢系统
缉/微
ɣ
juəb/juəd
李方桂系统
gw
jəbh
西汉
东汉
jiəd
jiəd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脂微
jiwəd
北魏后期北齐
jiwed
齐梁陈北周隋
脂之
jiwed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j
wi
拟音/王力系统
ɣ
wi
拟音/董同龢系统
ɣ
jei
拟音/周法高系统
j
iuei
拟音/李方桂系统
j
wi
拟音/陈新雄系统
j
ǐue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2-13]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去声
六至
合口呼
三等
次浊
于愧切
ɣjei
集韵
去声
六至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力至切
liɪ
去声
六至
云/匣
合口呼
三等
全浊
于累切
ɣiuɪ
入声
五质
云/匣
合口呼
三等
全浊
越笔切
ɣiuet
礼部韵略
去声
于累切
增韵
去声
于累切
中原音韵
去声
齐微
合口呼
全清
ui
中州音韵
去声
齐微
汪贵切
洪武正韵
去声
七队
次浊
于位切
ouei
分韵撮要
阳去
第二威伟畏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3-14]